近日,由中新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与广西主办方广西华南技术交易所(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联合组织的“2025年第一期国际知识产权研修班”在新加坡成功举办。本次研修班以“国际科研合作与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新高度”为主题,为期5天,吸引了20位来自创新型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律所、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参加。
▲2025年第一期国际知识产权研修班
课堂教学夯实理论基础
新加坡国立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与创新部副主任赵娜以“科研型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案例分析”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国立大学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体系。赵娜指出,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作用,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和“验证技术的价值与可行性”。课程详细介绍了新加坡政府及国立大学推出的“转化型资助计划”,帮助学员了解新加坡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路径以及政府和高校推出的相应政策及举措。
▲新加坡国立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与创新部副主任赵娜授课
为了让学员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新加坡及其投资环境,本次研修班特别邀请新加坡律师事务所、毕马威会计事务所、渣打银行等单位分享新加坡投资合作指南。
新加坡Rajah and Tann的顶尖律师谢锦发介绍中资企业出海新加坡与东盟的概况。谢律师从多项数据指标客观地分析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及面临的挑战,阐述东盟及新加坡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分享新加坡政府推出的最新优惠政策。他以不同案例生动地剖析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让学员们大开眼界。
国际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新加坡合伙人杨力,深度解析新加坡吸引跨国企业的核心税务政策,并通过实际案例阐明企业如何借助新加坡的区位与制度优势优化全球税负。
毕马威马来西亚副总监郭明以介绍马来西亚税收环境,以及柔佛—新加坡特别经济区税收优惠政策,让学员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税收政策和营商环境有了进一步认识。
渣打银行国际银行部副总监孙雪娇结合自身案例,沉浸式讲述新加坡健全的金融体系,以及新加坡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多样化解决方案。
▲新加坡投资合作指南分享会
新加坡创士锋创始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李葳以“技术成果转化与科创企业成长”为主题,讲授新加坡产业科创生态和发展战略。李葳博士以案例详细阐述其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期间的技术转移商业化步骤,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从而引导学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中国企业的技术转移模式,总结出更有效的成功路径。课堂上,学员们围绕“MEMS传感器设计与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之技术许可条款概要”案例,分组进行讨论答辩,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并运用,加强知识的吸收转化。
参访问道拓宽视野
新加坡城市展览馆内设置的十多个主题区以及五十多个视听和互动展览,记载了新加坡在发展规划中面临的挑战和所付出的努力。馆内一大亮点是庞大的建筑模型,利用声光效果栩栩如生地展示城市中心全景;另一个亮点是270度环绕剧场,展现了新加坡从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的生活景象。学员们深度领略新加坡守护历史文脉的系统性力量,沉浸式感官碰撞开启激动人心的城市文明解码之旅。
▲参观新加坡城市规划馆
在南洋理工大学参访期间,能源研究所深度剖析跨学科合作(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智能系统)加速氢能储存技术商业化进程的路径,为全球城市型国家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破题范式;智能计算实验室则引领学员亲历多模态感知技术革命——通过视觉、雷达、激光雷达、声学及触觉数据的深度融合,重构无人驾驶载具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能力,并以跨学科整合推动感知边界突破,为智慧城市构建、应急救援响应及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核心驱动力。
▲参访南洋理工大学智能计算实验室
步入新加坡凯德集团总部,学员们观摩凯德集团贯通不动产开发、资产管理与运营服务的全价值链生态,学习横跨产业链的核心能力构建逻辑;重点考察柔佛—新加坡特别经济区全自动化物流园区,对凯德赋能企业成长的创新范式——以智慧基建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重塑产城融合认知维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走进新加坡用友,学员们深度解读这家中国科技企业成功出海的“通关密码”——通过自主研发商业创新平台实现技术破局,以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创新模式占领本地市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仅站稳脚跟,更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其“产品+生态”双轮驱动策略,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结业启航拓新途
研修班结业仪式在新加坡知识产权局举行,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国际事务机构与主办方共同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对研修班的研学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学员们一致认为,此次研修解锁了国际知产协作与创新转化能力图谱,重构全球化创新视野,为构建中国—东盟跨境知识产权交流合作通道夯实基础。
▲研修班结业仪式
本次研修班的联合成功举办,开启了广西华南技术交易所(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与东盟跨境知识产权交流的新篇章。作为区域知识产权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平台,广西华南技术交易所(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聚焦知识产权转化交易、金融赋能与交流合作,致力于打通中国—东盟创新资源流动的渠道,努力促进中国—东盟跨境知识产权合作交流的深化与实效,打造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知识产权合作高地,为区域创新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强劲支撑。